close

  自從跟小學同學通了消息之後,五十年代小學的童玩記憶,竟然洶湧而出,景象歷歷在目。有些像躲貓貓,木頭人,到現在都還流行;有些像跳房子,彈珠圓牌等,則很少見到或早已銷聲匿跡了。

  那時候學校的遊樂設施像溜滑梯,翹翹板,盪鞦韆等,到如今還歷久不衰。還有旋轉的圓地球,或者躲在球體裡面,或者攀著鐵槓,拉著圓球跑步旋轉,讓身體飛離地面。還有一格格的鐵槓,像是平放的梯子,記得那時候可以跟長臂猿一樣,兩手中間隔了兩三根鐵槓,攀來攀去。除了固定的遊樂設施,下課時,還有一些是三五個人招呼一下,就可以一起玩的。

騎馬打仗
一個人背著一個人,就這樣一堆人在操場上彼此廝殺,騎在上面的人非得把對方從背上扯下來,或者摔倒在地才罷休。背人的也不閑著,跑來撞去,有時候騰出手來拉扯。算起來應該是男生中比較野蠻的遊戲,腰力手力腿力都鍛鍊到了,當然衣服髒的破的就別提了。

跳馬
兩隊人馬,每隊四五人,猜拳輸的那隊當馬。當馬的一人靠牆,其他人半彎著身子,緊抱著前一個人的腰,頭擱在腰旁。跳馬的那隊就一個一個跟跳馬一樣,往當馬的人身上跳坐上去,如果有人摔下來,跳馬的就輸了,換成當馬。如果當馬的人中間斷開了,那也輸了,繼續當馬。都跳上去之後,第一個人就跟站著當馬的人猜拳,輸的那隊當馬。可以想見跳馬的人是盡量用力的往當馬的人身上跳。當馬的除了被跳坐瞬間的衝擊力;有時身上得背兩個人,如果碰到個胖子,那更是咬牙苦撐。等輪到自己跳時,誰不想加倍要回來。

除了野蠻的遊戲,當然還有些文雅一點的。

跳高
跳高的繩子通常都是用橡皮筋串成的,高度分別是地上,腳背,膝蓋,胯下,腰部,腋下,肩膀,耳朵到頭頂。男生會規定什麼部位以下是不能碰到繩子的,通常會是腰或腋下的高度,也不能用腳把繩子勾下來過去。女生跳高的時候可以用腳勾的,但是動作需連貫,不能說先把繩子勾到地,然後另一腳再過去。所以這也是為甚麼用橡皮筋的原因,彈性大。女生因為穿裙子,跳的時候都會用手壓住前面的裙子,半轉身用腳勾繩子,避免被男生偷看到小褲褲。沒跳過的就拉繩子。

跳繩
這是女生玩的。繩子一樣是橡皮筋繩。高度應該從膝蓋開始,跟跳高一樣逐次往上。跳時,嘴裡唱著MiSoSo  SoMiSo  DoReMi MiMiMi MiSoLa LaLaLa SoLaSiSoLaLaLa;同時腳下或點或勾或跳,步伐實在難以用文字形容。我雖然沒跳過,不過看了很多次,沒想到等女兒小學時,前面大半部份我還可以教她跳。上次碰到憶蘅時,我問她,她反倒一點印象都沒有。

跳房子
準備:首先在地上先畫一個大三角形,下面是一個正方形,接著是橫著的兩個正方形,再下來是三個直的正方形,形狀就好像一個獨腳人戴著斗笠,伸開手。
開始:房子最前面的格線或單獨劃一條起跳線。參加的人各撿一塊石頭,愈平愈好,放在線前面,然後猜拳決定先後次序。
跳法:從線外單腳跳到第一格,第二格,第三格,到了橫的兩格時,一腳各占一格,接下來方格,然後到三角格內,之後再循原路回來。也就是說格子內只能一腳落地,跳動中不可換腳,也不可踩線。違反者就算失敗,換下一個人。從三角格再循原路回來,到最後一格時,撿自己的石頭,然後跳到線外,這個回合就算成功。成功者在線外背對著格子,通常會蹲著,從頭頂把石頭丟到第一格裡。如果成功,石頭就留在那個格子,如果失敗,石頭就留在原來的地方。接著換下一個人,當格子裡有石頭時,跳腳時就要避開有石頭的格子,直接跳到沒有石頭的格子。回程時撿石頭,腳步要停在最靠近你石頭的空格上,撿拾時手不可以碰到線,但可以用雙手撐在地上。看誰最先依次把石頭丟到三角格內,並撿回來就算贏了。

打彈珠
準備:首先在地上先畫一個三角形,叫"鍋"。然後在隔約十步遠的地上劃一條線。
開始:參加的人約定各拿數顆彈珠放在鍋裡。然後在鍋這頭朝線上拋彈珠(母彈),越靠近線而不出線者為第一優先。決定先後順序後,參加的人就站在線後,依序朝鍋的方向打出彈珠(可站著打)。
規則:(1) 母彈掉進鍋裡含壓線,就算出局
   (2) 母彈被別人的母彈打到,算出局
   (3) 母彈把鍋裡的彈珠打出鍋外,打出的彈珠不論幾顆,就算自己的
   (4) 但如果母彈停留在鍋裡,打出的彈珠還得放回鍋裡,算出局
   (5) 鍋裡沒彈珠時,遊戲結束
   (6) 只剩一個人時,遊戲結束,所有還在鍋裡的彈珠歸其所有
打法 :彈珠必須用手指彈出去的,不可用丟擲的。握法通常是用中指扣住拇指,食指則輕扶扣住彈珠,然後拇指發力把彈珠彈出去。打彈珠的時候,手必須接觸在地面;如需架高,則可用另隻手撐在原先彈珠的位置上,然後打彈珠的手再架在該手上。打彈珠時,手不可以用力朝前,以增加彈珠的彈出速度和力道。這叫"慫彈",算違規,須重來。

那個時候,彈珠的種類繁多,像現在彈珠汽水裡用的,沒有圖案花紋的叫"清彈",通常淪為放在鍋裡的彈珠。還有深色的"醬油彈",白色或帶藍紋的"牛奶彈",當然還有各種不同配色的"楊桃彈"。有時自己還會把清彈在水泥地上磨成不透明的"砂彈"。反正每個人都有自己屬意稱手的母彈,當作王牌寶貝。而每個人彈出彈珠的手法也各不相同,有的姿勢優雅,有的甚為拙劣,不過只要準能贏,也管不了那麼許多。以前放暑假的時候,口袋裡就放著彈珠,一邊走,彈珠一邊在口袋裡夸拉夸拉的響,到處找同年的鄰居小孩拼鬥。

彈珠還有另一種玩法是不畫鍋,就幾個人各佔一方,母彈打母彈。有用彈的,有用擲的,就看怎麼約定。輸的人的母彈就歸贏方所有。

射橡皮筋
橡皮筋的玩法與彈珠一樣,有畫鍋的方式,或者就是我打你的,你打我的。射的方式每個人也有不同,大部分都是一手食指在前,一手拇指在後。當然熟能生巧,也不會打到手指頭。

打圓牌
圓牌通常是由馬糞紙做成,一面貼上一層當時流行的漫畫圖案,另一面則無。大小就好像餅乾一樣,有的也像餅乾一樣周圍是很多的半圓花紋,厚薄不到1釐米。
開始:參加的人每人拿出一疊圓牌,大概放在地上比個高度相當即可。然後從中選出一張目標牌,夾在整疊圓牌當中。位置通常擺在下面1/3到1/2的地方,沒有一定。有時為了容易辨別,牌的排列與周圍的不同,如牌面朝上,其他朝下。然後整疊牌立在地上。參加的人猜拳決定先後次序。
玩法:誰先把目標牌打出來,沒有跟其他任何一張圓牌連接,那整疊牌就歸其所有。

由於剛開始時整疊圓牌是立著的,所以就會用抽牌的方式。先拿自己的一張牌,對準目標牌的位置切過去,切出的牌必須離開手,不可以用手帶著牌切牌。準的話,目標牌就會離開整疊牌飛出來。如果沒有成功,就要小心翼翼的把自己的牌收回來,不可影響牌形。等幾個回合後,整疊牌就會倒下。這時候就會用牌對準目標牌的位置,由上至下朝目標牌打去。打得好,受打擊的疊牌就會飛散開來,如果目標牌與其他牌分開,那就贏得比賽。瞄牌的時候,手不可以觸碰到目標牌區。打牌時,牌也要離開手,手不可以把牌碰開。跟打彈珠一樣,每個人都有自己專門用來抽牌的牌(通常選擇較硬較厚的牌),打牌的牌(通常比較有韌性,有時候靠風力也可把牌分開)。

打陀螺
買陀螺的時候會附一根繩子,我們會找一個瓶蓋,把他敲平,然後在中間穿一個洞,再把繩子穿過去,打一個結。這樣加了瓶蓋的陀螺繩,最終就可以很容易的夾在手指中間,打陀螺的時候就不容易脫落。有時候幾個人在一起,也會畫一個鍋,每人各拿一個陀螺放在鍋裡,然後跟打彈珠一樣,誰把鍋裡的陀螺打出來,就歸他所有。不過陀螺一定要會轉才算數。

  以上是我小時候比較常玩且擅長的,至於其他像踢毽子,丟沙包等比較少玩,玩法也不復記憶。

回文章列表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馬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