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最近參加了女兒就讀國小裡所舉辦的親子研討課程,期間老師讓我們玩一個兩人遊戲。遊戲很簡單,一個人帶著另一個被蒙住眼睛的人做一些事情,中途雙方不可以講話,十分鐘後回到教室。然後角色互換,再做一次。遊戲結束後,每個人各自發表帶與被帶的感想。

  遊戲開始,我先是蒙住眼睛,老師把帶領的人叫到教室外,交代一些事項後,接著我就被一位先生帶著走。穿過牆椅間狹小走道來到教室外頭,帶路人很小心地牽著我的手臂,緩步走著。當一個人被蒙住眼睛的時候,完全喪失了空間感,心裡實在戒慎恐懼,剛開始時也不敢邁步走,同時因為不知道要被帶去幹什麼,一開始偶爾還會自己停下來。等對帶路人建立了信任感之後,就走得快多了,當然快慢那完全是自己的感覺,帶路人並沒有刻意要加快或減慢腳步。他先帶我到一間教室門口,引導我摸了懸吊在窗戶上的圖畫,後來又摸了樹葉。接著又帶我到樓梯處,讓我摸了樓梯扶手。我以為帶路人要我摸扶手,我摸得出那是扶手之後就停了下來,等他繼續帶我去下一個地方。他又讓我再摸了一次扶手,這次是更上面的扶手部分。我就已經知道是樓梯扶手了,心想幹嘛還要摸呢?就這樣耗費了好一段時間,後來他扶我的腳上第一級樓梯,我這才意會他要我上樓(我很笨唷,反應遲鈍,不過老師說不能用負面的字眼,所以應該說很執著以前摸東西的經驗)。到了樓上,他帶我摸了欄杆後,又回到樓梯處,摸了樓梯扶手後,我知道現在該下樓了。再轉了幾轉後回到教室坐定。

  輪到角色互換,一樣老師把輪到帶領的人叫到教室外面,交代說:帶他摸三樣東西,上下樓梯一次,注意被帶人的安全,十分鐘後回到教室。我記得以前看電視,說帶領視障的人不用牽著他,讓他扶著你,這樣他的感覺比較好。其實在我被帶的時候也有同樣的感覺,被人牽著走跟扶著人走,這種被動跟主動,依賴跟自主的感覺差異是很明顯的。我帶的人是剛剛帶我的人,所以他很清楚遊戲的規則,所以帶起來就比較輕鬆。你只要控制自己的步伐不要太快,畢竟之前蒙眼的感覺還印象深刻。同時碰到連接高低的小斜坡路時會特別注意,我是用稍微跺一下腳提醒他。當然到了樓梯的地方,他並沒有像我一樣搞不清楚狀況而耽擱時間。

  等感想分享時,因為這是親子的課程,自然聯想到帶人的角色是父母,被帶的角色是兒女;當然這也可以廣泛的應用在教人與被教的角色上。對我而言,第一次被帶的感觸最多。沒有方向不知何往的躑躅到信任自信的大步前進;對新事物的遲疑遲鈍;被動主動、依賴自主的差異感覺等等。至於帶人的感想,耐心和方法是很重要的,遊戲只有十分鐘,任務只有簡單的幾項;可是養兒育女得十年二十年或許都不只,期間的狀況更是複雜百出。同時我們受上一代的教養方式,很自然的也會影響我們對下一代的教養方式。如果碰到特殊的孩子,那就更煞費苦心了。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思想主體,如果碰到不如意的時候,想想被蒙住眼睛的感覺,也許會更耐心一點了。

  由於我在樓梯處的遲疑,讓我跟帶我的先生都意識到遊戲的帶人與被帶的先後次序,讓你會有不同的體驗,尤其第一次的感覺更深刻。所以如果遊戲能夠設計每次的任務不一樣,那麼角色互換後,都能夠是第一次的體驗。也許你也可以跟你的兒女或配偶一起玩這個遊戲,讓他也體驗帶人的焦急與被帶的茫然。記得過程中間不可以講話唷!

回文章列表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馬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